会议信息

会议时间:2024年4月19-22日

报到时间:2024年4月19日

返程时间:2024年4月22日

4月20日(周六):分论坛开幕、主旨报告、邀请报告、墙报交流、展览

4月20日(周六晚):会议晚宴、颁奖活动、抽奖

4月21日(周日):主旨报告、邀请报告、墙报交流、展览

4月19日(晚)或21日(晚):分论坛召集人做东宴请报告人

电容去离子

· 分论坛主席 ·

邱介山 教授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及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北京化工大学“十佳教师”、石油和化工行业新型碳基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中国科协先进材料学会联合体主席团副主席、《化工学报》及Battery Energy (Wiley)和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Elsevier)副主编、Science China Materials、Energy Technology、Carbon Energy等20余种学术刊物编委。主要从事功能碳材料的合成及应用、煤炭的高值精细化利用、能源化工等领域研究。多项技术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应用,提升了相关地区和行业的科技水平和实力,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主要起草人之一,完成“煤焦化焦油加工工程设计标准”等多项国家标准的制定/修订。在Nature Mater.、Adv. Mater.、 Energy Environ. Sci.、Nature Commun.、Angew. Chem.、JACS等刊物上发表论文800余篇,发表论文总被引60000余次,H指数122 (Google Scholar);申请及授权发明专利160余件。连续入选科睿瑞安全球高引科学家榜单(2018-2023)和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2019-2023)。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颗粒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化工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一等奖等奖励和表彰30余次。


马杰 教授

马杰,同济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立同济大学环境功能材料实验室(https://nano.tongji.edu.cn/),长期致力于(电)吸附分离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和应用,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项省部级课题,在Adv. Funct. Mater., Nano Let.,Adv. Sci., Small, Research, Water. Res.,Environ. Sci. Technol.等期刊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50余篇,ESI高被引/热点论文25篇/次,论文被引10000余次,参编英文专著3部,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0项。担任Sci. Rep.Chinese Chem. Lett.Sustainable Horizons、物理化学学报等期刊编委,Nanomaterials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客座编辑,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环境保护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入选“上海市人才发展基金”、同济大学“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和“百人计划”等,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河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中国化工学会基础研究成果奖二等奖等,2016-2019连续四年荣获Publons环境与生态及交叉学科领域“顶级审稿专家”荣誉,担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环境修复材料》分会主席,中国材料大会《环境分离净化材料与技术》分会主席,科睿唯安“交叉学科”领域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入选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和“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潘丽坤 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1997、2001和2004年分别毕业于复旦大学(学士)、中科院声学研究所(硕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目前主要从事功能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其在环境技术(电容去离子、去离子电池、太阳能光热去离子等)、储能技术(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水系锌离子电池等)、柔性和智能化技术(柔性储能器件、智能传感材料、电子皮肤等)等领域的研究,相关工作已发表SCI论文40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300余篇,被引用29000多次,H指数98(谷歌学术)。授权中国专利30余项。根据Web of Science数据统计,潘丽坤教授在电容去离子领域发文量位列全球首位。


· 分论坛召集人 ·


徐兴涛,浙江海洋大学教授,名古屋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特聘专家。入选浙江省海外引才计划(创新长期)、英国皇家化学会高被引作者、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科学影响力榜单(2020-2023);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NSC子刊、Angew Chem、ACS Nano等期刊审稿人。长期从事海水资源绿色利用研究工作,在Chem Rev、JACS、Angew Chem、EES、Adv Mater等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42篇,被引用超过11000次,H指数66(近五年H指数63);发表英文专著1部,参编著2部。主持及参与日本JST-ERATO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日本学术振兴会研究员项目等;担任SusMat、Carbon Energy、CCL、Electrochimica Acta等期刊副编辑、客座编辑、青年编委等。


刘勇,青岛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近年来的研究工作集中于超小金属纳米团簇的设计合成及其在电容去离子、杀菌方面的应用。近5年来申请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各一项,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工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获批无锡新吴区“飞凤人才”和无锡“太湖人才”两级项目共计200万元资助。近5年来申请人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国际一流SCI论文28篇,包括Adv. Funct. Mater.、ACS nano、Chem. Eng. J.、J. Mater. Chem. A、Sep. Purf. Technol.、Desalination、Small等。其中ESI高被引论文9篇,根据Web of Science统计总引用次数4055次,H指数36。


周宏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多功能纳米复合材料制备、电化学分离技术及其在高值资源提取与利用的应用拓展工作。针对饮用水净化、海水淡化、和盐湖高值资源提取等领域的需求,从电极材料、电化学吸附机制、器件结构设计和CDI集成装置与应用示范四个方面开展了系统性工作,尤其是盐湖提锂方面的工作,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2015年以海外人才引进到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入选了安徽省百人计划,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中科院特聘骨干岗位,以及合肥市高层次人才等。目前,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Water Research, J. Hazard. Mater., Desalination等国际期刊已发表英文SCI文章80余篇,《无机盐工业》和《当代化工研究》期刊青年编委,授权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2项。荣获2022年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主持承担包括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基金面上项目,合肥大科学中心项目,安徽省重点研发计划,企业横向项目等10余项。

2024青岛新材料与技术前沿国际学术论坛
云计算支持 反馈 枢纽云管理